• 苯酚

    苯酚 : 又称石炭酸、羟基苯。1834年Runge从煤焦油中发现了苯酚,1841年Laurent首次制得结晶苯酚。苯酚为苯环上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酚以游离的形式或以衍生物的形式(更多是以衍生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无色或白色结晶。有特殊气味。有毒。有腐蚀性。在空气中变为粉红色。相对分子质量94.11。相对密度1.0576。熔

    1
  • 苯偶姻
    偶姻

    苯偶姻 : 又称2-羟基-1,2-二苯基乙酮、苯甲酰基苯甲醇、α-羟基-α-苯基乙酰苯、苦杏仁脑、α-羟基苄基苯甲酮,但应注意,本品为合成物,不要与天然安息香树脂胶混淆。有旋光性。从乙醇中析出的消旋体为六边形单斜晶系棱柱状无色晶体。相对分子质量212.25。相对密度1.310。熔点137℃。沸点344℃(1.02×105Pa)、194℃(1.60×103

    1
  • 苯基膦酸
    基膦酸

    苯基膦酸 : 从水中析出者为叶片状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相对分子质量158.09。熔点160~165℃。溶于水、乙醇、乙醚。磷酸中的一个羟基被苯取代后的产物。由于在分子中还有两个羟基未被取代,所以化学活性很强,可以生成许多衍生物。例如可以合成二甲基苯基膦酸、二氯苯基膦酸等。小鼠经口LD503220mg/kg。用途: 本品及其衍生

    0
  • 3-苯基缩水甘油酸乙酯
    3-基缩水甘油酸乙酯

    3-苯基缩水甘油酸乙酯 : 又称3-苯基-2,3-环氧丙酸乙酯。无色至微黄色液体。有草莓样气及味道。相对分子质量192.21。相对密度1.102。沸点228℃、96℃(66.7Pa)。折射率1.1580。不溶于水、丙二醇及甘油,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用途: 香料,调制草莓、樱桃香型香精,用于食品。是我国GB2760—1996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制法:①

    0
  • N-苯基J酸
    N-基J酸

    N-苯基J酸 : 又称N-苯基-2-氨基-5-萘酚-7-磺酸、2-苯胺基-5-萘酚-7-磺酸。白色至灰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和乙醇,溶于碱溶液。大鼠经口LD5011500mg/kg。用途: 用作染料中间体,制备直接染料、媒染染料和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系列主要为紫色和蓝色,此外,也有少部分绿色、棕色和红色,例如,直接染料紫有6、7、8、9、11、26、35

    0
  • 苯基苯酚

    苯基苯酚 : 又称羟基联苯。本类属最基本的联苯化合物,具有联苯的通性,其羟基又具有酚类的通性。有3种异构体,即邻苯基苯酚[1]、间苯基苯酚[2]、对苯基苯酚[3]。相对分子质量170.21。[1]又称2-羟基联苯、2-联苯酚、Orthoxenol,简称o-PP。从石油醚中析出者为白色至浅黄色或淡粉红色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类似酚的异臭气味

    2
  • N-苯基苯甲酰胺
    N-甲酰胺

    N-苯基苯甲酰胺 : 又称苯甲酰苯胺、苯酰苯胺。从乙醇中析出者为无色至白色针状结晶。能升华。可蒸馏而不分解。相对分子质量197.24。相对密度1.315(25℃)。熔点163℃。沸点117~119℃(1.33×103Pa)。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醚,溶于乙醇(1g/60m1)、乙酸,易溶于热乙醇(1g/7ml)、苯。用途: 制备农药,如杀菌剂“麦锈灵”、“敌菌腙”,

    0
  • 1-苯基-1-丙醇
    1-基-1-丙醇

    1-苯基-1-丙醇 : 又称二氢异肉桂醇、乙基苯基甲醇。无色油状液体。有香脂及花样香气。有甜味。相对分子质量136.19。相对密度0.9915(25℃)、0.9938(23℃)。沸点219.0℃、213.5℃(98.658×103Pa)、107℃(2.000×103Pa)、98℃(1.333×103Pa)、78℃(0.400×103Pa)。折射率1.5210(23℃)。闪点90℃。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甲醇

    0
  • N-苯基马来酰亚胺
    N-基马来酰亚胺

    N-苯基马来酰亚胺 : 从环己烷(或苯)中结晶者为浅黄色针状晶体。相对分子质量173.17。熔点90~91℃。沸点162℃(1.60×103Pa)。难溶于水、石油醚,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特别易溶于丙酮、乙酸乙酯、苯。雄大鼠经口LD50128mg/kg。用途: 树脂添加剂,可提高耐热性(用于ABS、PVC、PPO等树脂);涂料、粘接剂、感光树脂、橡胶硫化促进剂、

    0
  • 苯基二甲苯基乙烷
    基二甲基乙烷

    苯基二甲苯基乙烷 : 又称SAS-296。无色液体。相对分子质量210.32。相对密度0.988(15℃)。闪点150℃。流动点-50℃。80℃时的体积电阻率为5×105Ω·cm,绝缘破坏电压70kV/2.5mm以上。大鼠经口LD501600~2200mg/kg。用途: 代替以往的PCB作为压敏复写纸用染料的无毒溶剂;本品有优良的电特性,用作绝缘油,而具有耐电晕性高、氢气

    0
  • 2-(N-苯胺基)萘
    2-(N-胺基)萘

    2-(N-苯胺基)萘 : 又称N-苯基-2-萘胺、防老化剂D、N-β-萘基苯胺。从甲醇中析出析出者为浅灰色针状结晶。在空气中及光照下,转变为灰红色。相对分子质量291.29。相对密度1.24。熔点108℃。沸点395~399℃、237℃(1.73×103Pa)。不溶于水,溶于苯、二硫化碳、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四氯化碳和乙醇。本品所用原料2-萘胺可致膀

    0
  • 苯基乙二醇
    基乙二醇

    苯基乙二醇 : 又称Styrene glycol、1-苯基-1,2-乙二醇。从石油英中析出者为白色针状结晶。有较弱的花香气味。相对分子质量138.17。熔点69~70℃。沸点272~274℃(1.01×105Pa)。溶于水、乙醇、苯、乙醚、氯仿和乙酸。用途: 香料,调制栀子、百合、丁香、风信子等香型香精,用于化妆品;有机合成中间体。制法: 以苯乙烯为原料,

    0
  • 1-(N-苯胺基)萘
    1-(N-胺基)萘

    1-(N-苯胺基)萘 : 又称N-苯基-1-萘胺、防老化剂A、N-α-萘基苯胺。从石油英中析出者为叶片状白色至浅黄色结晶,从乙醇中析出者为棱柱状或针状白色至浅黄色结晶。在空气中及光照下,颜色变深紫色。相对分子质量291.29。相对密度1.18~1.22。熔点62℃。沸点335℃(7.04×104Pa)、226℃(1.07×103Pa)。闪点188℃。微溶于水,溶于乙

    0
  • 苯胺

    苯胺 : 又称氨基苯、苯基胺。自然界存在于靛蓝及煤焦油中。1826年O. Unverdorben首次得到。无色或浅黄色油状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随水蒸气一起挥发。在空气中或光照下颜色加深。相对分子质量93.13。相对密度1.0217。熔点-6.3℃。沸点184.4℃、102℃(6.67×103Pa)、92℃(4.40×103Pa)、68.3℃(1.33×103Pa)。闪点7

    0
  • 苯氧基烷基酸
    氧基烷基酸

    苯氧基烷基酸 : 农药用苯氧基烷基酸的代表性产品为苯氧基乙酸,特别是2,4-D(2,4-二氯苯氧基乙酸)[1]。2,4-D作为有机合成除草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发成功的。1942年美国Zimmerman发现2,4-D具有植物激素作用,提高其浓度对阔叶杂草具有选择性除草效果。从此,一系列类似化合物得到发展,并使MCP(2-甲基-4-氯,苯氧基乙酸)为主

    0
  • 苯氧基乙酸
    氧基乙酸

    苯氧基乙酸 : 又称O-苯基乙醇酸。从水中析出者为白色至浅黄色针状或棱柱状结晶。相对分子质量152.15。熔点98℃。沸点285℃(分解)。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苯和乙酸。用途: 本品可用作农药(除草剂)、医药(青霉素V)的原料;染料及有机合成中间体;分析试剂(测钍)。制法: 以苯酚和氯乙酸为原料,在碱性溶液中缩合,生成钠盐,最

    0
  • 苯肼

    苯肼 : 又称联氨基苯。无色至浅黄色油状液体,或浅黄色单斜晶系棱柱状或片状结晶。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相对分子质量108.15。相对密度1.0986。熔点19.8℃。沸点243.5℃(分解)、173.5℃(13.332×103Pa)、148.2℃(5.333×103Pa)、131~132℃(2.666×103Pa)、122℃(1.600×103Pa)、115.8℃(1.333×103Pa)、101.6℃(0.667×103Pa

    0
  • 苯佐卡因
    佐卡因

    苯佐卡因 : 又称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西奈西辛。从水中析出者为无色或白色斜方晶系针状晶体或结晶性粉末,从乙醚中析出者为正方形晶体。无嗅。有苦味。相对分子质量165.19。熔点92℃。沸点310℃、183~184℃(1.87×103Pa)。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和氯仿,也溶于杏仁油、橄榄油和稀酸。在空气中稳定。用途: 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

    0
  • 苯并噻唑
    并噻唑

    苯并噻唑 : 又称间氮杂硫茚、1,3-硫氮杂茚。黄色液体。有类似喹啉气味。能随水蒸气挥发。相对分子质量135.19。相对密度1.2460。熔点2℃。沸点231℃、131℃(4.53×103Pa)。折射率1.6379。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二硫化碳、乙醚、丙酮和苯。本品有毒,引起皮肤过敏,一旦溃疡,难以治愈。小鼠静脉注射LD5098mg/kg。用途: 香料,是我

    0
  • 苯并噁唑型荧光增白剂
    并噁唑型荧光增白剂

    苯并噁唑型荧光增白剂 : 苯并噁唑系化合物可以发出荧光这一事实早为人们所知,但用其作为荧光增白剂却始于1955年(瑞士Ciba公司生产出Uvitex ERN [1])。苯并噁唑型荧光增白剂是5大类荧光增白剂之一。本类荧光增白剂可用于涤纶、锦纶等纤维及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1]对聚酯纤维的增白性能优异,且具有耐光性。在[1]的基础

    0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