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池 : 盛待测电导溶液的玻璃容器。有多种外形。一般把两个铂片电极分别封固在两根玻璃管内,再熔封到玻璃容器内构成。铂片上一般需镀铂黑。使用前要先用标准的氯化钾溶液测定其*电池常数。用于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测定。
电动势 : ①指*可逆电池在外电路断开时电池两极间的电位差值。若可逆电池在恒温恒压下的自由焓变化为⊿G,相应通过电池的电量为zf,则电动势式中z为电极反应中的电荷数,为法拉第常数。 因此,zE等于可逆电池对外所做最大电功。测定电动势须用补偿法,或用真空管伏特计,一般伏特计不能用。如果采用标准电极电位(°)的数据, 可算
电负性 : 各种元素的中性原子吸引成键电子对的相对能力的度量。吸引电子的倾向与原子核对最外层价电子吸引的有效正电荷成正比,与核的有效正电荷和价电子间的平均距离成反比。即吸引电子的倾向愈大,电负性愈大,非金属性也愈大。电负性的相对值可用多种方法来确定,例如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势、从反应热和键能等得到的电负性递
电介质 : 不导电的物质.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即产生极化,当外电场超过某一极限值时,它就被击穿而失去介电性质。在工程上大量用作电气绝缘材料、电容器中的介质及特殊的电介质器件(如压电晶体)等。
电动序 : 又称“电化序”。金属(包括氢)按其标准电极电位大小排成的一个序列。例如K、Na、Mg、Zn、Fe、Ni、Sn、Pb、H、Cu、Hg、Ag、Au为序列的一部分。位于序列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或氢)离子从它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电子对 : 同时产生或同时湮灭的一个负电子与一个正电子的总称。能量超过1.02兆电子伏的光子与一个原子核相互作用时,就可转化为电子对。反之当负电子与正电子相互作用时,电子对将会湮灭而转化为两个光子。有人认为这种过程意味着物质的产生和消灭,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这种过程只是物质存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电解 : 在电解池中,将电流通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使在两个电极上(或电极旁)同时产生化学反应的一种过程。通电时,溶液或熔体中的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同时,在阴极上起还原作用产生新物质;在阳极上起氧化作用产生新物质。产生何种新物质,主要决定于所用电极及电解质的性质、溶液浓度与极化作用等因素。
电气石 : 化学成分(Na,Ca)(Mg,Fe)3Al6[Si6O18](BO3)3(OH)4,常含锰、铬、锂、铯等元素。三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柱面具纵纹,横切面呈弧线三角形;也常成针状、放射状集合体。硬度7~7.5。比重2.9~3.25。玻璃光泽。因成分上差异而颜色有黑、绿、蓝、红、玫瑰等色,甚至同一晶体上亦出现不同的颜色。条痕白色。透明至不透明。性脆
电渗 : 电动现象的一种。很多凝胶、离子交换膜、多孔吸附剂(如活性炭)和玻璃毛细管等,在充满液体(介质)时,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由于凝胶、吸附剂和毛细管位置已固定,介质和胶粒的相对移动就表现为液体(介质)的移动。如凝胶等带负电,则介质带正电,因此向阴极移动。利用电渗可以测定上述各类系统的动电位。
电泳 : 电动现象的一种。分散介质中的胶体微粒(包括蛋白质、核酸等)由于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微粒会向某一电极移动的现象。用以确定胶粒的电性质、电泳速度与动电位。凡向阳极移动的胶粒带负电,向阴极移动的带正电。电泳速度与动电位一般用界面移动法和显微镜法测定,前者直接观察溶胶界面移动的速度,后者则凭借显微
电离 : 中性分子或原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产生的原因在气体中是由于高能粒子(电子或离子等)的碰撞或高能射线的辐照; 在溶液中则主要由于溶剂极性分子的吸引使电解质分裂成两种或多种阳离子与阴离子。例如,在水中分别溶解氯化钠(NaCl)与硫酸铝[Al2(SO4)3],其电离过程可用下式表示:NaCl→Na++Cl-Al2(SO4)3→2Al3++3SO42-
电导 : 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其值以电阻的倒数表示,即电导=1/电阻,故导体的电阻越小,电导越大。按国际单位制,电阻的单位为欧(Ω),故电导的单位为欧-1(Ω-1),或称为“西”,单位符号为“S”。根据导电的机理不同,可分为四类: (1)金属,(2)电解质溶液,(3)半导体,(4)气体。其中以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在化学上比较重要,常用的
电价 : 原子价的一种。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失去或得到电子而以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的结合形式。数值上等于化合物(离子性或极性) 中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失去电子的原子成为带正电荷的离子,失去的电子数即为其正电荷数或价数。例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钠离子Na+,其原子价为+1。相反,得到电子的原子
电池 : 一般指电化学电池。主要部分为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可分为化学电池、浓差电池与物理电池等三类。化学电池的电动势来自电池中的化学反应;浓差电池的电动势与浓度差异有关,而物理电池的电动势仅由电极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产生。使用时,把两个电极和外电路用导线联接起来,即有电流通过,称为“放电”,从而获得电能。放
电子 : 最早发现的基本粒子。电量为1.602189×10-19库仑,是电量的最小单元;质量为9.1093897×10-28克。常用符号e表示。1897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一般指带负电荷的电子,亦称“负电子”(e-),它的反粒子是带正电荷的电子,称“正电子”(e+),寿命很短(10-10秒数量级)。
甲基膦酸二异戊酯 : 简称“DAMP”。一种中性磷类萃取剂。分子式C11H25O3P。分子量237。无色液体。比重0.953。沸点130℃(933.3帕)。微溶于水,易溶于苯、煤油等有机溶剂。化学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较好。在硝酸溶液中对铀的萃取性能优于磷酸三丁酯,已用于铀的纯化工艺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