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环化反应 : 共轭多烯烃分子协同形成环烃的反应或其逆反应。为周环反应的一种类型。例如:顺,反-2,4-己二烯(1)与反,反-2,4-己二烯(2)在加热条件下,只能得到朝一个方向旋转环化的产物,即顺旋的产物,前者的产物为顺-3,4-二甲基环丁烯(3),后者的产物为反-3,4-二甲基环丁烯(4);而在光照条件下,则只能得到对向旋转环化的产物,即
电位滴定法 : 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被测溶液中插入一适当的指示电极(如玻璃电极、铂电极) 和一电位恒定的参比电极 (如甘汞电极),组成一化学原电池,然后向被测溶液中滴加能与被测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一定浓度的标准溶液,监测指示电极的电位变化。根据反应到达等当点时所引起的电极电位的突变,以确定滴定的终点,如上图。分一般
电阻温度计 : 利用金属或半导体的电阻随温度改变的性质而制成的一种温度计。一般用金属丝绕在云母或陶瓷做的锯齿状十字形架上,而后装在玻璃管或石英管中制成。使用时,将温度计插入待测物体中,然后准确测量金属丝的电阻,从而得出物体的温度。适用范围为-260~+600℃或更高。常用的有铂电阻温度计。铂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如下:Rt
电位分析法 : 以测定指示电极电位的大小或变化来确定被测溶液中某组分的活度或浓度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法。根据指示电极电位的大小作为测定的依据的,称为“直接电位法”;以电位变化为测定依据的,称为“电位滴定法”。包括pH值电位测定法、离子选择电极电位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三部分。
电化学腐蚀 : 金属腐蚀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一般指金属与电解质起电化学作用而发生的腐蚀。通常是由各种原因(如杂质)引起金属表面上产生许多*局部电池。特点是金属表面上电子的传递是间接的,金属(M)的氧化(M→Mn++ne)与介质中氧化剂(O)的还原(O+ne→R)在一定程度上可各自独立进行。金属在大气中因水气冷凝在其表面,同时吸收
电导滴定法 : 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用标准溶液和被测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求得滴定终点的方法。如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沉淀反应等,特别适用于极稀溶液及混合酸或混合碱的滴定。例如,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与醋酸的混合溶液,其滴定曲线如图,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盐酸的等当点,第二个是
电化学极化 : 指电极过程中因电化学步骤受到动力学上的阻碍而引起的极化作用。一个电极在工作时的极化程度可以从电极通向外界的电流密度的绝对值|I|与*交换电流密度i°的相对大小来衡量。一般说,当|I|i°时,电极的极化很显著;当|I|i°时,电极的极化很小,该电极就接近于平衡电极。
电子能谱仪 : 进行结构研究的一种仪器。利用一次粒子束作为激发源激发出样品中的二次粒子,研究二次粒子中电子部分能量分布的仪器的总称。若一次粒子束是电子,除激发出样品中的二次电子之外,本身会被样品中的原子或分子所散射,其本身亦可作为测量对象。这些电子随着能量的不同在数量上有一个统计分布,将这个分布以能量为纵坐
电毛细现象 : 指毛细管端形成的金属(汞、汞齐、镓等)表面因荷电而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现象。因为表面上荷有相同电荷时所产生的斥力降低了扩大表面所需的功(即表面张力)。由法国物理学家李普曼(Gabriel.Lippmann,1845~1921)于1875年提出。根据该现象提出的电毛细管法是研究双电层结构的古典方法,通常以电毛细曲线来表示金属与
电化学反应 : 一般指在进行时要消耗外界电能或可作为电能来源的化学反应。通常分为两大类: (1)自由焓增加(⊿G.P.T0)的反应。它需要外界供给电能,如电解水获得氢和氧的反应; (2)自由焓减少(⊿G.P.T0)的反应。如干电池中进行的反应。电化学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的区别在于它必须在电池中进行,例如在Zn+Cu2+→Zn2++Cu的化学反应
电解氧化 : 利用电解方法使物质氧化的过程。从电化学观点看,若某物质的氢标电极电位小于氧的析出电位,则此物质的电解氧化是可能的。电解氧化要比电解还原复杂。例如,当有去极剂存在时,阴极很难得到任意值的稳定电位。参见“电解合成”。
电子显微镜 : 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线作为工作媒质制成的一种显微镜。一般光学显微镜不能分辨小于其照明光源波长一半的微细结构。由于电子束具有波动特性,而其波长仅为可见光波长的十万分之一,约5×10-10厘米,故大大提高了它的分辨本领,能观察物质极为微细的结构形态。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一高真空系统中,由电子枪发射电
电解还原 : 利用电解方法使物质还原的过程。从电化学观点看,若某物质的氢标电极电位比氢析出电位为负,则此物质的电解还原是可能的。该法的优点为:(1)产物纯净,不存在用一般方法由氧化剂或还原剂带来的杂质;(2)改变电压等条件可以进行逐级的氧化或还原反应;(3)选择性较高。例如,在硝基苯的电解还原中,如应用对氢具有较高超电
电解分离 : 利用各种电解质有不同的分解电压,通过控制一定的电极电位进行电解,使待分离物质在阴极上还原为金属或在阳极上氧化为氧化物等形式沉积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一种方法。所用电极通常用铂制成;亦有用金属汞作为阴极的,称为“汞阴极分离法”。因氢在汞阴极上超电位很高,析出较难,因而许多比氢更活泼的金属可先于氢
电解合成 : 亦称“电化合成”。通过电流在电极上或电极周围实现有机合成的过程。这种借助电解反应的新兴技术可用来进行氧化(—CH2还原 (—NO2→—NH2,—CN→—NH2)以及取代、加成、消除和偶联(合)等反应。该法一般在室温和常压下操作,易于控制,具有高度选择性、产率高、产品纯、污染少等优点。用于有机合成方面。主要有:(1)
电解分析 : 亦称“电重量分析”。重量分析法之一。在一定条件下,用直流电通过溶液,使离子状态的被测物质失去电荷 (成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状态),沉积在已知重量的电极上,根据电极增加的重量,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常用铂电极或钽电极。结果准确,但时间较长。分“恒电流电解分析法”和“控制阴极电位电解分析法”两种。可测定铜
电流效率 : 电解过程中所得的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的百分比。用下式表示:此值关系到电解电能的消耗,产物的纯度及电解过程中是否有其他副反应发生等问题。此值越大,电能利用率越高,产物纯度也越高。在电化学分析中,特别是*库仑分析中,要求此值尽可能接近百分之一百,因为任何副反应或反应条件的不完善引起的比值下降,都将使分析
电容电流 : 亦称“充电电流”。极谱分析中,指由于滴汞电极汞滴的充放电而引起的电流。生长着的汞滴为了保持和外加电压同样的电位值,产生一充电现象,使汞滴表面带有电荷,并在汞滴周围吸引了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一双电层,类似一电容器。当汞滴滴下时,带走了电荷,相当于电容器放电,第二滴生长时,又进行充电。如此反复充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