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油剂
导读:纺织油剂 : 73.1 简介合成纤维是高分子聚合物,吸湿性、导电性差,摩擦系数大,其本身不含脂肪类物质(天然纤维含有脂肪类物质)。由于从喷丝头到卷绕之间的时间极短,吸湿量有限,故绕到筒管上以后会继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逐渐达到饱和,这时纤维将膨胀并增加长度,很容易从筒管上松脱滑落或变得散乱,造成废丝。这就需要在纺织和卷
纺织油剂 : 73.1 简介
合成纤维是高分子聚合物,吸湿性、导电性差,摩擦系数大,其本
身不含脂肪类物质(天然纤维含有脂肪类物质)。由于从喷丝头到卷
绕之间的时间极短,吸湿量有限,故绕到筒管上以后会继续吸收空气
中的水分并逐渐达到饱和,这时纤维将膨胀并增加长度,很容易从筒
管上松脱滑落或变得散乱,造成废丝。这就需要在纺织和卷绕筒管之
间用油剂处理,使纤维达到一定的含油量,既可减少废丝,又可提高纤
维牵伸后的质量。
油剂的作用,就是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以增强合成纤维的
可纺性,提高纺织效率,保护纤维的质量。根据使用对象及不同工序,
可对油剂进行以下分类。
油剂一般是非单一化合物,是根据需要由平滑组分、抗静电组分 和集束组分以适当的比例进行混配,应用前再将其分散在水中配成乳 液或溶液,所以配方中常有乳化剂和溶剂等,有时为了特殊需要还加 入防锈剂、抗氧剂、防霉剂。例如一种用于醋酸纤维的油剂配方工艺 如下:白油46.5 g,MOA3 6 g,MOA 11 g,NP4 2 g,NP10 2 g,S80 8.5 g,在 40~44℃下搅拌15 min,以30℃的温水试验,蓝色透明者为佳。在该 配方中增加少量防霉剂效果更好。
73.2 短丝油剂配方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配方,供油剂制造者和研究者参考。
(1)聚酯短纤维纺丝油剂
1)涤油2号(纺丝、纺纱统一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抗静电剂SN 25
平平加 50
甘油 25
2)涤油66号(纺丝、纺纱统一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烷基磷酸酯钾盐(PK) 30
聚乙二醇(400)十至十三酸酯 32
平平加OS-15 30
水化白油 4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4
3)涤油73号(纺丝、纺纱统一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烷基磷酸酯钾盐(PK) 40
烷基醚硫酸钠 20
平平加OS-15 30
平平加OS-6 10
4)JD-1号(纺丝、纺纱统一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十二烷基磷酸钾酯盐(PK) 40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MOA2) 30
月桂酸聚氧乙烯酯(LAE0) 20
甘油(A 106) 10
5)LD-7045号(纺丝、纺纱统一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C8~C13烷醇聚氧乙烯(2)醚磷酸酯钾盐 90
聚乙二醇(800)十一至十三酸酯 10
6)英国专利纺丝油剂:
原料 质量份
聚乙二醇月桂酸酯 2
C8~C12烷基磷酸酯二乙醇胺盐 1
(2)聚丙烯短纤维纺丝油剂
1)棉型短纤维纺丝油剂:
原料 质量份
白油 13
EL-90 7
SG 5.8
水 50
2)Teron A-28纺丝油剂(日本):
原料 质量分数/%
月桂醇聚氧乙烯(5)醚磷酸酯钾盐 50
月桂醇聚氧乙烯(15)醚 20
聚丙二醇(2000)聚氧乙烯(85)聚醚 30
(3)聚酰胺短纤维纺丝(纺纱)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丙氧基-乙氧基丁醇醚(丙氧基:乙氧基=1:1) 40~60
磷酸柠檬酸单酯双酯混合物 20~40
矿物油 12~15
磺化花生油钠 4~5
油酸钠 4~5
73.3 长丝油剂
短纤维纺丝油剂的上油量一般在0.1%~0.5%之间。上油量过 低,易产生静电;上油量过高,易繁盛粘缠。上油量在满足生产要求的 基础上以少量为宜,因为纤维含油量过高比过低在技术上更难解决。 不同品种的纤维上油量亦不同:聚酯、聚丙烯(棉型)短纤维的上油量 应低些,为0.1%~0.2%;聚丙烯醇短纤维上油量为0.15%~0.25%; 聚丙烯(棉型)短纤维上油量为0.3%~0.5%;聚酰胺短纤维上油量为 0.3%~0.4%。此外,上油量还应考虑纤维的粗细,低旦的棉型短纤 维上油量应稍低,高旦的毛型短纤维上油量应高些。
长丝纺丝拉伸油剂:合成纤维长丝的成形与短纤维相同,但其产 生工艺又有自己的特点,如纤维不切断,纺丝根数少,拉伸速度快、倍 数高等。因此,长丝纺丝拉伸油剂除了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和平 滑性外,还要有改善长丝的拉伸性和集束性的特点。长丝纺丝拉伸油 剂的主要作用是:使长丝能顺利卷绕,丝筒成型良好,防止单丝松散, 保证长丝的正常拉伸,尽量减少毛丝断头。
长丝纺丝拉伸油剂通常是由平滑剂、抗静电剂、集束剂、乳化剂等 组分复配而成。该油剂中平滑剂的比重较大,最初使用矿物油、植物 油,后来发展为脂肪酸一元醇酯、脂肪酸多元醇酯等。近来,某些表面 活性剂已成为主要的平滑剂,如脂肪酸三羟甲基丙酯、脂肪酸季戊四 醇酯、脂肪酸新戊二醇酯、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 共聚物等。它们具有凝固点低、黏温性好、相容性高、挥发性小、抗氧 化性强、易乳化等优点。平滑剂在油剂配方中一般占40%~60%左 右,其作用是降低纤维的摩擦系数,保护纤维表面,增加油膜厚度,防 止锈蚀。抗静电剂分为传导型和抑制型两种,前者以烷基磷酸酯盐为 代表。传导型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是,表面形成亲水的单分子,从而 增加纤维的导电性。抑制型抗静电剂的作用是抑制电荷产生,它受温 度、湿度的影响不明显,在任何温度、湿度条件下均有适当的抗静电 性。油剂中抗静电剂主要为阴离子和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 面活性剂虽然对纤维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抗静电性,但却有气味,并 对金属有腐蚀作用。集束剂一般采用磺化蓖麻油酯盐、脂肪酸胺、甜 菜碱、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这些表面活性剂与水缔合可产生较 强的凝聚力,可提高集束性。另外,在油剂中加入的高黏性和分子凝 聚力大的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如聚丙烯酸、聚乙烯醇等,也有助于提高 集束性。乳化剂需对平滑剂和抗静电剂有良好的乳化和稳定能力。 乳化剂多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它们多数不含杂质,有效成分含量 高,乳化力强。下面介绍一些国内外常用的长丝纺丝拉伸油剂。
(1)聚酯长丝纺丝拉伸油剂
配方1(美国专利USP 3926816):
原料 质量分数/%
环氧乙烷癸烷基磷酸钾 9.0
十八酸丁酯 39.0
十二醇聚氧乙烯(4)醚 36.5
十三醇聚氧乙烯(6)醚 15.5
配方2(美国专利USP 3341451):
原料 质量分数/%
脂肪酸三羟甲基丙烷酯或脂肪
酸季戊四醇酯 20~30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无规聚醚(环氧乙烷:
环氧丙烷=60~80:40~20) 20~30
白油 10~40
吐温20或吐温 80 30~40
十二醇聚氧乙烯(5~10)醚磷酸酯钾
或十二醇聚氧乙烯(5~10)醚硫酸钠 10
配方3(英国专利BP 1473185):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石蜡羟64%,芳羟1.5%,萘34%) 60
油醇聚氧乙烯(7)醚 30
十二烷基氧化叔胺 10
此配方油剂具有良好的平滑性和热稳定性。
配方4(美国专利USP 3859112,变形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己二酸双十三酯 55.17
烷基酚聚氧乙烯(5)醚 5.56
聚氧乙烯(30)失水山梨醇油酸酯 38.67
聚醚 0.60
配方5(美国专利USP 4115621,变形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季戊四醇壬酸酯(平滑剂) 25~40
聚氧乙烯(12)蓖麻油(乳化剂) 20~25
烷基磷酸酯(抗静电剂) 2~20
稳定剂 0~2
配方6(美国专利USP 3951825,复丝与取向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十八醇聚氧乙烯(5)醚 3.1
十二醇聚氧乙烯(5)醚磷酸酯钾 5.4
聚氧乙烯(30)蓖麻油 5.8
聚乙二醇(400)双月桂酸酯 3.8
十二烷基磺酸钠 9.1
其他 63.8
配方7(日本T-2200,弹力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十八醇聚氧乙烯(5)醚 12
月桂醇聚氧乙烯(5)醚磷酸酯钾 5
聚氧乙烯(30)蓖麻油 5
聚乙二纯(400)双月桂酸酯 5
十二烷基磺酸钠 5
高分子聚醚 15
卡基苯基苯酚聚氧乙烯(7) 10
二酸二辛酯 10
三甲醇基丙烷三癸酸酯 25
十六醇 5
丁基溶纤剂 3
配方8(日本T-2300,针织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油酸 13.17
三乙醇胺 5.83
油醇聚氧乙烯(4)醚 5.7
聚乙二醇(300)单双油酸酯 5.7
酸二辛酯磺酸钠 11.3
月桂酸油醇酯 40
油醇 3.6
硫酸钠 <0.6
矿物油 10
丁基溶纤剂 4.7
(2)聚酰胺长丝纺丝拉伸油剂
配方1(国产冷拉伸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特级白油 65
烷基磷酸酯钾(PK) 10
脂肪醇聚氧乙烯(3)醚(MOA3) 10
烷基酚聚氧乙烯(3)醚 (OP-4) 10
烷基酚聚氧乙烯(10)醚(OP-10) 2
石油磺酸钠 3
配方2(国产热拉伸纺丝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工业白油 60
PK 10
MOA3 4.5
EI-10 4.5
OP-4 12
OP-10 3
石油磺酸钠 6
配方3(日本TERON N-210):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日本TERON N-210)
矿物油(80S) 50
月桂醇聚氧乙烯(7)醚磷酸酯盐 15
十二烷基磷酸酯单丁基乙醇胺盐 15
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10
油酸 5
配方4(日本Teron N-220):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120S) 50
油醇聚氧乙烯(3)醚 15
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 10
聚氧乙烯(3)蓖麻油 10
油醇聚氧乙烯(8)醚磷酸钠 10
辛醇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5
配方5(日本Teron N-220):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80S) 75
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 10
辛醇磷酸酯二丁基醇胺盐 10
聚乙二醇(400)双月桂酸酯 5
配方6:
原料 质量分数/%
精制白油 15
硬脂酸十八烯酯 20
聚氧乙烯(10EO)十二烷基醚 20
聚氧乙烯(5EO)壬酚醚 19
聚氧乙烯(20EO)蓖麻油 20
硫酸 6
一般选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抗静电剂,如烷基磺酸钠或烷基磷 酸钾盐等。因含有金属离子,与油剂的相溶性不良,易于渗出,使纤维 的质量降低,因此采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互相配合的方 法。油剂用的硫酸(二磷)是由有机硫酸酯阴离子和有机阳离 子所组成。有机硫酸阴离子有:硫酸丁酯、硫酸十二酯、硫酸十八酯 等。有机阳离子有:四甲基、四丁基、三辛基甲基等。
配方7:
原料 质量分数/%
精制白油 30
硬脂酸十八烯酯 35
聚氧乙烯(1DEO)十二烷基醚 10
聚氧乙烯(5DO)壬酚醚 8
聚氧乙烯(2OEO)蓖麻油 9
硫酸 6
配方8:
原料 质量分数/%
聚氧化烯烃单丁醚 34
聚氧化烯烃二醇 60
聚氧化烯烃单辛醚-二甲基硅氧烷 2
十二烷基磷酸钾盐 4
长丝上油量一般控制在0.8%~1.2%为宜。上油量过高会导致 丝筒成型不好,过低又会降低集束性。此外,上油量不适当还会影响 长丝的拉伸性能。
73.4 真丝、毛纺油剂
配方1:S792喷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白油 10
乳化剂S185 10
乳化剂LAE9 5
柔软剂SG6 5
烷基磺酸钠 5
脂肪醇 5
聚醚 5
抗静电剂PK 5
平滑剂 余量
油剂为淡黄色膏状物,2%乳液有荧光,粒度0.5~1 μm,油剂1个 月不分层次,2%乳液在100℃不分层,2%乳液常温下1星期不分层。 用作真丝前处理喷油-整经上油剂,可以提高真丝炼白绸的毛效和 白度。
配方2:S786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5#机油 75
MOA3 [聚氧乙烯(3)烷基醚] 10
LAE9 1
TX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2
烷基磺酸钠 3
抗静电剂 4
油酸 3
三乙醇胺 2
配方3:S786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5#机油 68
MOA3[聚氧乙烯(3)烷基醚] 12
LAE9 10
TX4(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1
烷基磺酸钠 3
抗静电剂 1
油酸 3
三乙醇胺 2
S786油剂为红棕色油状液体,2%乳液有荧光,粒度0.5~1 μm。 原油1个月不分层次,2%乳液100℃下不分层,2%乳液100℃、pH为
10时不分层。本品用作真丝前处理上油剂,可提高丝纤维的平滑性及 增加丝的抱合力,以利丝织物的各加工工序,提高真丝炼白绷的白度。
配方4:粗纺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蓖麻油甲酯 35
白锭子油 40
橄槛油 10
聚氧乙烯油醇醚 5
山梨醇单油酸酯 5
油醇 5
配方5:粗纺油剂。
原料 用量/kg
白锭子油 75
橄槛油 10
聚氧乙烯(7)油酸酯 2
聚氧乙烯(14)油酸酯 7
配方6:精纺油剂。
原料 用量/kg
橄榄油 15.4
三油酸甘油酯 0.77
胺 适量
水 100
73.5 锦纶、涤纶油剂
(1)国产锦纶长丝纺丝油剂
配方1:冷拉伸纺丝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特级白油 65
PK(烷基磷酸酯钾盐) 10
MOA3[聚氧乙烯(3)烷基醚] 10
OP-4[聚乙烯(4)烷基酚,HLB:8~8.6] 10
OP-10[聚氧乙烯(10)烷基酚] 2
石油磺酸钠 3
配方2:热拉伸纺丝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工业白油 60
PK(烷基磷酸酯钾盐) 10
MOA3[聚氧乙烯(3)烷基醚] 4.5
EL-10[聚氧乙烯(10)烷基酚] 4.5
OP-4 12
OP-10 3
石油磺酸钠 6
国产锦纶帘子线油剂
配方3:锦帘油1号。
原料 质量分数/%
工业白油 50
OP-10(聚氧乙烯烷基酚醚) 21
T-8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10
S-8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14
油酸 5
三乙醇胺(补加) 0.5~0.6
配方4:锦帘油2号。
原料 质量分数/%
DOS(癸二酸二辛酯) 40
EL-10(聚氧乙烯(10)蓖麻油,HLB:6~7) 9
EL-20(聚氧乙烯(20)蓖麻油,HLB:9~10) 9
EL-40(聚氧乙烯(40)蓖麻油,HLB:13~14) 9
OP-4(聚氧乙烯(4)烷基酚) 9
OP-10(聚氧乙烯(10)烷基酚) 9
石油磺酸钠 5
6502(烷基醇酰胺) 10
(2)日本锦纶长丝油剂
配方5:太伦N-210(编织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黏度0.36Pa·s) 50
聚氧乙烯(7)十二烷基磷酸酯盐 15
十二烷基磷酸酯单丁基乙醇胺盐 20
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10
油酸 5
配方6:太伦N-220(加工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黏度0.5 Pa·s) 50
聚氧乙烯(3)油醇醚 15
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 10
聚氧乙烯(3)蓖麻油 10
聚氧乙烯(8)油醇磷酸钠 10
辛醇磷酸酯三乙醇胺盐 5
配方7:太伦N-350(加工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油醇油酸钠 50
聚氧乙烯(43)蓖麻油三硬脂酸酯 27.4
油酸单甘酯 5.5
聚氧乙烯(43)蓖麻油 5.5
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0.7
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10.9
配方8:太伦N-360(鱼网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黏度0.4 Pa·s) 54.6
聚氧乙烯(8)油醇磷酯钠 13.6
聚氧乙烯(8)油醇醚 20.9
聚氧乙烯(3)油醇醚 10.9
(3)法国锦纶长丝油剂
配方9:法国锦纶长丝成品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C16~C26) 85.7
烷基聚氧乙烯醚 12.9
脂肪酸酯 1.4
配方10:法国锦纶长丝纺丝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二甘醇(一缩二乙二醇) 2.21
西迪帕林(Sidepaline)
烃类(CnH2n+2,n=10~23) 55.65
油酸 9.72
三乙醇胺 4.76
克里普泰吉尔(Cryptegil)
霍多西尔(R hodorsie)
(4)国产涤纶短纤维油剂
配方11:涤油73号(纺丝纺纱统一油)。
原料 质量分数/%
烷基磷酸酯钾盐(PK) 40
烷基醚硫酸钠 20
平平加OS-15 30
平平加OS-6 10
配方12:涤油66号(纺丝、纺纱统一油)。
原料 质量分数/%
烷基磷酸酯钾盐(PK) 30
C10-13酸聚乙二醇(400)酯 32
平平加OS-15 30
水化白油 4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4
配方13:JD-1号(纺丝纺纱统一油)。
原料 质量分数/%
十二烷基磷酸酯钾盐(PK) 40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MOA4) 30
月桂酸聚氧化烯酯(LAE9) 20
甘油(A106) 10
配方14:日本涤纶长丝油剂。
原料 质量分数/%
聚氧乙烯(5)十八醇醚 5
聚氧乙烯(5)月桂醇醚磷酸酯钾盐 12
聚氧乙烯(30)蓖麻油 5
聚乙醇(400)月桂酸双酯 5
十二烷基磺酸钠 5
高分子聚醚 15
聚氧乙烯(7)苄基苯基苯酚醚 10
癸二酸二辛酯 10
三羟甲基丙烷三癸酯 25
十六醇 5
丁基溶纤剂 3
配方15:T-2300(针织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油酸 13.17
三乙醇胺 5.83
聚氧乙烯(4)油醇醚 5.7
聚乙二醇(300)单双油酸酯 5.7
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 11.3
油醇月桂酸酯 40
油酸 3.6
硫酸钠 0.6
矿物油 10
丁基溶纤剂 4.7
配方16:T-2400(织物丝用)。
原料 质量分数/%
油酸二乙醇酰胺 17
二聚氧丙烯月桂酰胺 3
聚氧乙烯(3)异十三醇醚磷酸酯 3
丁基溶纤剂 2
聚氧乙烯(2)壬基酚醚 4
聚氧乙烯(6)壬基酚醚 4
聚氧乙烯(10)壬基酚醚 4
聚氧乙烯(10)壬基酚醚 4
十二烷基磺酸钠 3
矿物油 30.7
异十二醇硬脂酸酯 25
醋酸钠 0.3
配方17:太伦E-500(加工纱用)。
原料 质量分数/%
二羟甲基丙烷三癸酯 30.7
聚氧乙烯(5)月桂醇磷酸酯钾盐 4.4
鲸蜡醇硫酸钠 6.2
聚氧乙烯(10)蓖麻油 13.1
聚氧乙烯(5,6)蓖麻油 17.5
聚丙(撑)二醇(2000)聚氧乙烯(5) 13.1
其他组分 15
配方18:太伦E-1000(编织纱用)。
原料 质量分数/%
矿物油(黏度0.4Pa·s) 10
月桂醇油酸酯 40
三乙醇胺油酸酯 20
聚氧乙烯(10)蓖麻油 8
聚氧乙烯(400蓖麻油 9
聚氧乙烯(5,6)十二烷基酚 6
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 4
乙基丁醚 3
73.6 玻璃纤维油剂
配方1:
原料 质量分数/%
聚萜烯 1.5~2.5
氰基胍甲醛树脂 2~2.5
乳化剂O-20 1.1~1.3
增塑剂 1.5~2.5
硬脂酸铬络合盐 0.5~1.0
Qmynbcont(商品名) 0.3~0.7
水 加至 100
水玻璃纤维油剂能提高无梭织机上玻璃丝的加工性能。
配方2:
原料 质量分数/%
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0.5~1.5
尿素二甲酸二丁酯 3~8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0.5~1.5
高级脂肪酸聚乙二醇酯 0.5~1
聚酯树脂 0.05~2
甲基纤维素 0.05~0.15
尿素 0.2~0.8
水 余量
本剂能提高复合玻璃丝的强度。
配方3:玻璃纤维加工油剂。
原料 质量/kg
将a溶于d中,加热至95℃,大搅拌下20 min内调制成浆糊,并依 次加入b和c。
另将e和f加热至90℃,然后在恒定搅拌下加入g。搅拌后慢慢 加入(90±5)℃的热水而得白色乳液,再搅拌10 min。将B相乳液倾入 盛有淀粉糊的A相中,然后用60~65℃的热水定量至100 L。
用此油剂处理过的玻璃纤维的耐磨性为4506次,断裂强度为 27.44N,硬度30,黏合性2.4,内应力为68.65×104Pa,摩擦系数为 0.41。
73.7 其他合成纤维油剂、润滑剂
配方1:日本维纶短纤维油剂MarpolV-803。
原料 质量分数/%
聚氧乙烯(3)鲸蜡醇硫酸钠 50
聚乙二醇(400)棕榈酸酯 30
硬脂酸单甘油酯 20
(1)日本涤纶短纤维油剂
配方2:T-1100(涤/棉,纺纱油)。
原料 质量分数/%
T-500月桂醇磷酸酯钾盐 90
T-600聚乙二醇(800)月桂酸双酯 10
配方3:代伦(Deilon)340(涤/棉,纺纱油)。
原料 质量分数/%
聚氧乙烯(5)十二烷基醚 50
聚氧乙烯(10)十二烷基醚 40
十二烷基磷酸酯钾盐 10
配方4:代伦6023(涤/棉,纺纱油)
原料 质量分数/%
十二烷基磷酸酯钾盐 80
聚氧乙烯(9)椰油醇醚 10
油醇 10
(2)国产腈纶短纤维油剂
配方5:毛型,-道油。
原料 质量分数/%
司盘60(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75
吐温60(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 25
配方6:棉型,纺丝油。
原料 质量/kg
白油 13
乳化剂EL-90 7
柔软剂SG 5.8
水 50
配方7:棉型,纺丝油。
原料 质量/kg
抗静电剂SN 7
C10~C18醇 2
聚氧乙烯月桂酸酯 2.5
月桂醇聚氧乙烯醚(MOA4) 5
水 66
(3)日本腈纶短纤维油剂
配方8:太伦A-280(纺丝油)。
原料 质量分数/%
聚氧二烯(5)月桂醇磷酸酯钾盐 50
聚氧乙烯(15)月桂醇醚 20
聚丙(撑)二醇(2000)聚氧乙烯(85)聚醚 30
配方9:太伦A-330(纺丝油)。
原料 质量分数/%
聚氧二烯(4)辛醇磷酸酯钾盐 35
椰子酰二乙醇胺 20
聚氧乙烯(15)月桂醇醚 45
配方10:胶粘纤维窗子线油剂。
原料 用量/kg
B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 45.4
该油剂为透明乳液,用作胶粘纤维窗子线油剂,不发生破乳现象。
配方11:聚酰胺纤维上油剂。
原料 质量/kg
矿物油 30~45
C18FAE6(脂肪酸聚乙二醇酯) 8~12
C9~10APE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6~20
油酸 2~3
三甲基乙基甲基丙烯基硫酸甲酯铵 20~35
过二硫酸钾(K2S2O8) 0.1~0.2
聚甘油乙氧基醚 4~7
用该剂配成的27%乳液处理过的新型纤维,在20~22℃,相对湿 度64%~66%的环境下放置24h后再拉伸和纺丝,基断头率比原来降 低75%~83%,且抗静电性良好。
配方12:多孔丙烯腈纤维润滑油。
原料 质量分数/%
二甲基[3-(十八酰胺基)丙基]硝酸铵 10
十六烷基磷酸钾 20
聚乙二醇十六醇酯 50
十六酸聚乙二醇酯 20
将90份丙烯腈、丙烯酸甲酯、甲代烯丙基磺酸钠的共聚物(质量 比为91:8.5:0.5)和10份醋酸纤维素纺成吸水30%的多孔纤维。涂 以上述配方的润滑油,切断后得到静电0.2 kV的短纤维,而无二甲基 3-(十八酰胺基)丙基硝酸铵的静电为2.5 kV。
配方13:合成纤维润滑剂。
原料 质量/kg
矿物油 30
油酸油醇酯 30
双十二酰基羟基丁二酸二钾 16
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熔融纺丝,经上述配方的10%乳液处理 后,在200℃下拉伸50%,能获得加工性能良好的抗静电长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