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纤维表面改性及分散性研究-辽宁化工2022年08期
导读:摘 要: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改善玄武岩纤维的工艺性能使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力学性得到提高。利用SEM、接触角测量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改性后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微观结构,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KH-550改性的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经KH-550改性后表面凸起明显,粗糙度显
摘 要: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处理,改善玄武岩纤维的工艺性能使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力学性得到提高。利用SEM、接触角测量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改性后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微观结构,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KH-550改性的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经KH-550改性后表面凸起明显,粗糙度显著增加,与基体的黏结性增强;玄武岩纤维分散度最佳工艺条件为KH-550质量分数8%、改性时间12 h、改性温度40 ℃,分散度达到81.625%。
关 键 词:玄武岩纤维;改性;微观形貌;分散性
中图分类号:TQ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2)08-1040-05
玄武岩纤维(BF)作为一种高性能纤维,与其他纤维相比玄武岩纤维有许多优势,其具有弹性模量大,抗拉强度好,耐温、耐酸、耐碱、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好,还具备绝缘性、抗辐射性等良好性能[1-4]。但玄武岩纤维表面呈惰性且光滑,与水泥浆体间不能完美结合,故而与其他材料结合时很难发挥自身的优异性能。玄武岩纤维自身的力学性能在经过表面处理后可以保持且生产工艺上也可以弥补缺陷,并运用于诸多领域[5]。玄武岩纤维经KH-550进行表面处理后掺入到混凝土中,与混凝土基体的黏结强度明显增强,减少内部微裂纹的产生[6-7]。王宇峰[8]等采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Z6518)、γ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G570)和γ基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CG550)3种硅烷偶联剂对玄武岩短切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测试改性后玄武岩短切纤维的抗酸碱介质侵蚀性能、表观形貌特征、伸长率和拉伸强度等指标,研究改性后玄武岩短切纤维的耐腐蚀性能、表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一定浓度的CG550改性剂改性,可以显著提高玄武岩短切纤维的耐腐蚀性能;经一定浓度的CG570或CG550改性剂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的抗拉强度得到提高;经一定浓度的 CG570、CG550或Z6518改性剂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的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大;经一定浓度的CG570或CG550改性剂改性,可提高玄武岩短切纤维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改善纤维与砂浆之间的界面,提高改性玄武岩短切纤维的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IORIO[9]等对玄武岩纤维进行表面研究,分别采用KH602、KH792、KH-550和KH792与KH602混合偶联剂处理,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改性后,玄武岩纤维表面粗糙度显著增加。 刘春英[10]等以六水氯化镁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即氢氧化钠沉淀-水热处理过程制备出湿氢氧化镁固体,再以硅烷偶联剂对氢氧化镁表面进行改性制得氢氧化镁阻燃剂。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在氢氧化镁粉体表面上发生化学吸附,氢氧化镁表面极性降低,因而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疏水性。改性氢氧化镁与EVA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有很好的阻燃性能,氧指数达到29.9。
响应面分析法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中,与传统实验相比具有实验次数少、直观性强、效率高等优点[11]。华晓青[12]等对玄武岩纤维的分散度进行研究,以分散剂添加量、纤维浓度和纤维分散剂为自变量,以分散度为响应值,建立二次多项式模型。研究表明,纤维分散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分散剂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羧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纤维质量浓度为1.17 g·L-1,分散度为75.14%。陈兴祥[13]等采用响应面法(RSM)分析了BF长度和体积掺量对再生混凝土(BFRA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F长度对BFRAC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小于BF体积掺量;当掺量分别为0.1%、0.2%和0.2%,对应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最好。刘造芳[14]等设计响应面实验并建立模型表征玄武岩纤维分散性。结果表明,改性时间对玄武岩纤维分散度影响最显著,其次为改性温度,HCl浓度影响较小。纤维分散度最佳工艺参数为:改性温度53.4 ℃,改性时间14 h,HCl浓度2.1 mol·L-1。王静文[15]等对BFFC抗压韧性指数、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进行研究,通过改变纤维掺量和泡沫体积量观察BFRC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位体积BFFC成品制备的最佳条件为纤维掺量与泡沫掺量分别为2.384 66 kg和0.617 875 m3时,制备出的BFFC表观密度仅为641.06 kg·m-3,而抗压韧性指数和抗压强度达到0.887和13.60 MPa。
目前,玄武岩纤维的改性主要是针对提高玄武岩纤维与基体之间的黏结力和界面强度进行研究,而通过改性来提高纤维分散性的研究不多。本文利用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KH-550改性后玄武岩纤维表面结构,揭示了改性后界面性能增强机理,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KH-550改性工艺参数。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山东优素化工生产的质量分数为97%的硅烷偶联剂(KH-550);纤维为短切玄武岩纤维,长度6 mm,直径15 μm,密度2 780 kg·m-3;无水乙醇;自来水。
1.2 玄武岩纤维的表面改性方法
为了去除玄武岩纤维表面杂质,先把纤维在丙酮溶液浸泡120 min,再用自来水反复清洗干净,放入120 ℃烘箱中烘干后放入不同质量分数(4%、6%、8%)和不同温度(30、40、50 ℃)的改性剂中处理4、8、12 h,取出清洗干净后放入120 ℃烘箱中烘干,完成了玄武岩纤维的改性。
1.3 微观形貌表征
以未改性玄武岩纤维作参照,将纤维表面喷金处理之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形貌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改性玄武岩纤维表面粗糙度,玄武岩纤维的接触角通过接触角测量仪测量,获得改性玄武岩纤维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
1.4 纤维分散性表征
分散性可以通过测定纤维悬浮液的表面张力和直观方法来表征,其中分散度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本文玄武岩纤维的分散性用分散度法表征,取一定量短切玄武岩纤维倒入500 mL装有悬浊液的烧杯中,搅拌静置5 min后观察悬浊液的中纤维沉降情况。分散度由式(1)计算得到。
y=((v_0-v_1)/v_0 )×100%。 (1)
式中:v_0—纤维未沉降时悬浮液的总高度;
v_1—悬浮液中上清液层的高度。
通过大量实验,确定试验的中心点为:KH-550质量分数(A)为6%,改性时间(B)为10 h,改性温度(C)为40 ℃。自变量为KH-550质量分数、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分散度为响应值,设计响应面试验,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试验结果见表2。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改性玄武岩纤维表面微观形貌
图1是当改温度为40 ℃、改性时间为12 h时,不同含量的KH550改性玄武岩纤维的微观形貌。
由图1(a)可以看出,在SEM下,未改性玄武岩纤维有较少凸起物,表面较光滑,有少许颗粒;由图1(b)可知,当含量为4%的KH550时,凸起物较少;由图1(c)可知,当含量为6%的KH-550时,表面凸起多,表面会形成松散结构,使得和水泥基体的接触不牢固;由图1(d)可知,当含量为8%的KH-550时,凸起较多,表面黏附的基体材料较多,改性效果最好。
由于玄武岩纤维经KH-550处理后可以改善其表面缺陷,改性后纤维表面形成一层硅烷膜,使纤维表面不被腐蚀氧化,并使纤维自身性能不被破坏,玄武岩纤维表面活性也得到提高。
2.2 接触角
图2和表3是当改温度为40 ℃、改性时间为12 h时,不同含量的KH550改性玄武岩纤维接触角的变化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未处理的玄武岩纤维接触角滞后现象不显著,前进角与后退角相差小(1.6°),玄武岩纤维经KH-550改性后,前进角与后退角差别都有增大,其中当用含量为8%的KH-550处理后接触角的滞后现象最明显(16.0°)。这说明经过处理后的玄武岩表面粗糙度增加,浸润效果增大,与扫描电镜分析结果一致,和水泥基体有良好的结合。
2.3 粗糙度
玄武岩纤维经偶联剂表面改性后,表面粗糙度大大增加,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出改性玄武岩纤维粗糙度及粗糙度的变化,其中未改性时,粗糙度为3.02;当偶联剂含量为4%时,粗糙度为3.65;当偶联剂含量为6%时,粗糙度为5.02;当偶联剂含量为8%时,粗糙度为6.84。经KH-550处理后,纤维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与复合材料间的黏结强度显著提高。图3为玄武岩纤维表面糙度,图4为纤维三维立体图。
2.4 改性玄武岩纤维分散性研究
表4的实验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分析进行拟合,建立KH-550质量分数、改性温度、改性时间3个因素与均方差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改性时间对玄武岩纤维分散度影响最显著,其次是KH-550 质量分数,最后是改性温度。
2.5 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对玄武岩纤维分散度的影响
2.5.1 KH-550质量分数和改性时间对分散度的影响
图5表示KH-550质量分数和改性时间交互影响时的等高线图和响应面曲线。由图5可以得出,当改性时间增加,玄武岩纤维在分散体系中的分散性显著提高,随着KH-550质量分数提高,纤维分散度明显上升。这说明纤维分散性随着KH-550质量分数和改性时间的提高都有显著变化,与方差分析达成一致效果,其中改性时间的影响大于KH-550质量分数。这可能是因为随着KH-550质量分数和改性时间的增加,纤维间的相互吸引现象减弱,从而玄武岩纤维分散性显著提高。
图6表示KH-550质量分数和改性温度交互影响时的等高线图和响应面曲线。
由图6可以得出,当温度升高时,随着KH-550质量分数增长到6%时,纤维分散度的提高不明显,但是随着KH-550质量分数增加到8%时,分散体系中玄武岩纤维的分散性显著提高。这说明温度的升高对玄武岩纤维分散性影响较小,而随着KH-550质量分数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2.5.3 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对分散度的影响
图7表示改性时间和改性温度交互影响时的等高线图和响应面曲线。由图7可以得出,当温度在30~40 ℃时,在改性时间延长的情况下,玄武岩纤维的分散度有所提高,当温度在40~50 ℃时,纤维分散度随着改性时间的延长显著提高,说明改性温度对纤维分散性著影响不明显,而改性时间显著影响玄武岩纤维的分散度。
3 结 论
经KH-550处理后,玄武岩纤维表面有明显的凸起物,粗糙度显著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玄武岩纤维分散度最佳条件为质量分数8%、温度40 ℃、时间12 h。当3因素两两交互作用时,对玄武岩纤维在悬浮液中的分散性均有影响,其中,偶联剂质量分数和改性温度影响显著,改性时间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薛军鹏. 连续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 福建建筑,2009(12):36-38.
[2] 邓宗才,薛会青.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抗弯冲击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报,2009,26(1):80-83.
[3] 齐建林,朱江.玄武岩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混凝土,2011(7):46-49.
[4] 吴钊贤,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应用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5] VALKENBERG M H. Immobilisation of ionic liquids on solid supports[J]. Green Chemistry, 2002,4(2):88-93.
[6] 柳力,刘朝晖,向宇,等.KH550改性玄武岩纤维的机理及其路用性能[J].建筑材料学报,2017,20(4):623-629.
[7] 寒冰,高鑫,宫亚峰,等.表面处理对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断裂特性[J].吉林大学学报(工版),2021,51(3):936-945.
[8] 王宇峰, 舒春雪. 玄武岩短切纤维表面改性及其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 四川水泥,2021(9):5-8.
[9] IORIO M, SANTARELLI M L.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 tion of basalt fibers as potential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s[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8,27:1248-1256.
[10] 刘春英,冯锡兰,李汝奕,等.片状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其测试[J].当代化工,2021,50(1):76-79.
[11] QIU T S.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for optimization of leaching of a low-grade ionic rare earth ore[J]. PowderVRxKL5xWLQbyWnVngasaUI+eRrmEp3vFdMy+196OqOM= Technology, 2018, 330: 330-338.
[12] 华晓青,萧礼标,薛群虎.响应面法优化玄武岩陶瓷纤维分散的工艺参数[J]. 硅酸盐通报,2019,38(6):1953-1959
[13] 陈兴祥,谭燕,童瑶,等.基于响应面法的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21(8):59-63.
[14] 刘造芳,张得昆,张星.响应面法优化玄武岩纤维的分散性能[J].西安工程大报,2019,3(1):13-17.
[15] 王静文,王伟. 玄武岩纤维增强泡沫混凝土响应面多目标优化[J]. 材料导报,2019,33(24): 4092-4097.
Study on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Dispersion of Basalt Fiber
LI Gen-qun, ZHAO Bing-jie, DAI Ting-ting, ZHANG Bao-dong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59, China)
Abstract: Silane coupling agent (KH-550) was used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basalt fiber to improve the process performance of basalt fiber and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salt fiber composite products. Th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f modified basalt fiber was studied by SEM, contact angle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 and the KH-550 modified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of basalt fiber modified by KH-550 was obviously convex, the roughnes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adhesion to the matrix was enhanced. The best process condition for the dispersion of basalt fiber was as follows: KH-550 mass fraction 8%, the modification time 12 h, the modification temperature 40 ℃. Under above conditions, the dispersion degree reached 81.625%.
Key words: Basalt fiber; Modification; Microscopic morphology; Disper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