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油田余家坪区长2注水开发效果研究-辽宁化工2022年05期
导读:摘 要: 研究子长油田余家坪区长2注水开发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措施。通过研究区块的含水上升规律、吸水剖面特征、注水见效方向、注入水波及范围等,对整体开发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实际注水量不足,注水波及面积小,受益井数不足。油井见效周期短,见效初期增产幅度较高,见效时间和见效程度受储层物性及裂缝
摘 要: 研究子长油田余家坪区长2注水开发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措施。通过研究区块的含水上升规律、吸水剖面特征、注水见效方向、注入水波及范围等,对整体开发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实际注水量不足,注水波及面积小,受益井数不足。油井见效周期短,见效初期增产幅度较高,见效时间和见效程度受储层物性及裂缝方向影响较大,目前注采井数比偏小,需要进一步加大注水力度。
关 键 词:子长油田;长2;注水开发;能量
中图分类号:TE3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2)05-0602-04
子长油田余家坪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南 部[1-3],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4-5]。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其余为中粒或者粉细、粉砂岩。碎屑颗粒包含长石、云母、石英、碎屑等,其中主要的碎屑颗粒为石英,岩屑主要为变质岩岩屑。次圆和次棱角状的颗粒形态,中等到好的分选性,线状接触或点-线状接触,孔隙式、薄膜-孔隙式的胶结类型。
研究区储层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分布均具有比较大的变化,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6-10]。该区投产初期就已经进入含水期,目前处于中含水阶段。
1 研究区含水变化特征
1.1 含水规律研究
余家坪区含水率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
对于注水油田,综合含水率是表征油田动态变化和反映油藏地下油、水分布变化的重要指标[12]。余家坪区投产即含水,但总体说来综合含水率变化相对平稳,目前保持在45%以下。
对于低渗透油田,有学者提出采用超前注水效果更佳[13-16]。研究区开发初期,综合含水率平稳上升,投产5年后,油井大量转注含水率上升速度增大,可是随着1年后新井的大量投产,含水率有所下降。
1.2 吸水剖面分析
图2为同位素吸水剖面测试图。
对余家坪区27口注水井开展吸水剖面测试,结果表明,吸水状况总体较好。其中,长2油层平均油层厚度和平均吸水厚度分别为13.5 m和5.1 m,平均吸水强度为5.8 m3·d-1wWU4X5Aj/l9jUJGDEm0yNA==·m-1,由此可见,长2油层具有较好的吸水能力。
分层注水方式在很多油田得到广泛应用[17-22],研究区注水井除个别井外,全部为分层注水。通过对吸水剖面结果的分析,表明主要吸水段的位置为射孔段,吸水特征为“均匀型”吸水,从射孔段向上或向下,其余位置的吸水强度均逐渐减弱(如图2a、图2b),吸水厚度主要分布在3~5 m,未出现注水段向上或向下偏移的情况。对Y3的①、②号层进行合注(图2c),合注后可观察出各层间干扰不突出,吸水强度和吸水厚度成正比,分析表明该井区长2储层在纵向上非均质性不强。
2 注水效果研究
2.1 油井见效研究
余家坪区井网注水的方法采用不规则的反五点、反七点、反九点面积井网注水,其中54口注水井所控制和影响的受益油井达到185口,注水井区均出现增产、稳产的效果。通过对注采反映动态分析认为,其具有以下的见效特征。
2.1.1 见效时间较短,增产幅度较高
油井注水后的见效周期一般为4~8个月,见效后增产幅度一般为20%~40%。
Y11、Y12、Y13、Y14四个早期注水开发井组开始注水后,受益油井24口。9个月后见效,见效前平均单井日产液1.6 m3,日产油0.9 t,含水33.2%,见效后平均单井日产液2.5m3,日产油1.4t,含水36%,早期注水开发井组动态曲线如图3所示。
Y11井组有油井6口(Y11-1至Y11-6),其中Y11-5、Y11-6属于双向受益井(Y12注水井井网),该井组除Y11-3井和Y11-4井投产较早外,其余油井与注水井一样都是开发1年以后投产,在第三年开始注水,注水4个月后见效,递减明显下降,增产幅度达32%,平均单井日增油0.98 t。Y11井组注水见效前后动态数如表1所示。
2.1.2 见效时间与受效程度影响因素
研究区油井见效时间与受效程度存在差异,在主砂体部位,储层物理性质好,油井在投产后其产量也高,为高产量区。约4个月可以见效,增产可达25%以上。而处于河道边部的砂体,其物理性质变差,油井产量低,见效时间长,约为主砂体部位见效时间的两倍,而产量增幅则折半。
综合考虑油水井井距、油井的见效时间和见效程度等多种因素,认为总体来说注水见效方向性不明显,注水井周边各井均有受益,但沿东北→西南向的井见效时间较早,如图4所示。这与该区主砂体延伸方向及裂缝方向非常一致,表明见效方向一定程度上受到沉积微相和裂缝的控制。
2.2 注水波研究
在水驱油藏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综合调整措施提高注水驱替效率,达到最佳水驱采收率。因此,了解各油藏注水驱替效率,优化调整部署,经济有效地增加注水波及体积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根据经验公式,驱油效率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1)
式中:Ef—驱油效率,%;
Vi—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μr—油水黏度比。
将研究区各参数代入上式,经过校正后得到注入水孔隙体积倍数与驱油效率关系,如图5所示。
经计算,得到油藏不同含水条件下注入水驱油效率,余家坪区目前驱油效率为15.29%,说明工区中相当一部分具有这种典型特征的低渗透油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动用。
3 综合含水评价
含水上升速度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指 标[23-24],为了了解目前开采条件下含水率是否正常,这里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3.1 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据童氏公式作出标准的曲线,如图6所示。
。 (2)
式中:fw—综合含水;
R—采出程度;
Rm—水驱采收率。
应用关系式将研究区数据放入童氏图版(图6),初期的含水率上升较快,随后其上升的趋势变缓,目前的含水在采出程度25%的曲线附近波动。
3.2 存水率和采出程度的关系
在采用注水方式开发的油田中,存水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用来评价注水状况以及注水的效果。存水率反映的是油田注水的利用率问题,即注入地层中的水有多少比例可以留存于地下。
理论存水率与采出程度有以下关系:
。 (3)
式中:Es—表示累积存水率;
R—表示采出程度;
Rm—表示最终采出程度;
As、Ds—与油水黏度比相关的统计常数。
; (4)
。 (5)
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FlRYY6OWyOlXE/G9NTUv6w==在注水初期,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存水率也不断上升。当采出程度到达5%左右时,存水率离理论存水率最为接近。当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继续增加时,存水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离理论存水率的差距变大。受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经常沿裂缝方向或渗透率大的方向推进,从而导致部分注入水没有起到驱油作用。侧向裂缝加密调整措施可以提高一定的采收率[25-26],可以适当调整井网和排向。
从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图上可以看出,注水开发在余家坪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收率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图分析,实际值和理论值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说明注水量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注水力度。
4 结 论
1)子长油田余家坪区注水开发后油井见效周期短,见效初期增产幅度较高,见效时间和见效程度受储层物性及裂缝方向影响较大。
2)根据各项开发指标研究,由于早期的衰竭式开采地层能量损耗严重,地层能量的恢复还需要时间。目前注采井数比偏小,需要进一步加大注水力度,同时可以调整局部地区井网。
参考文献:
[1]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12[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2]徐敏,孙细宁,王冠男.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地区盒8、山1段储层特征[J].辽宁化工,2021,50(7):990-994.
[3]李爱荣,王维喜,武富礼,等.鄂尔多斯盆地延安三角洲长4+5、长6油气聚集模式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5):667-671.
[4]俞亮亮.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油田长2段砂岩储层特征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4,4(1):10-15.
[5]房葛,王小龙,王小军,杨茜.鄂尔多斯盆南部延长组凝灰岩地球化学特征[J].当代化工,2021,50(2):414-417.
[6]王双杰,王得权,郭斌华,李旭.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层序地层学研究[J].煤炭技术,2016,35(2):149-150.
[7]汪洋,董海波.子长油田余家坪矿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环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34(21):138-142.
[8]张哨楠,丁晓琪.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4):386-394.
[9]苏复义,周文,金文辉,等.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与分布评价[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4):582-590.
[10]王伟力,高海仁.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J].岩油气藏,2013,25(6):71-77.
[11]潘有军,谢军,孟朋飞,等.三塘湖油田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油藏注水开发对策[J].新疆石油地质,2020,41(6):721-728.
[12]罗麟,石彬,张熙研.吴起油田X区长6油藏水平井注水开采特征及效果评价[J].非常规油气,2021,8(4):74-83.
[13]陶建文,宋考平,何金钢.特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效果影响因素实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34(3):65-71.
[14]王敬瑶,马德胜,李军,等.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开发井网适应性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2):125-129.
[15]李南,程林松,陈泓全,等.超低渗透油藏注水方式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4):78-81.
[16]谢晓庆,姜汉桥,王全柱,等.低渗透油藏压敏效应与注水时机研究[J].石油学报,2009,30(4):574-578.
[17]刘合,裴晓含,罗凯,等.中国油气田开发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6):733-737.
[18]杨玉林.中国油气田开发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1):97.
[19]杨建梁,朱旭,何旭东.低渗透油田分层注水技术今后趋势[J].化工管理,2019(32):210-211.
[20]徐德奎,金岩松,王凤山,等.大庆油田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发展及现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1,27(6):80-81.
[21]迟静,董旭,蔺广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层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以陕北永宁油田永370井区为例[J].辽宁化工,2020,49(8):1023-1025.
[22]桑丛雨,曹广胜,白玉杰,等.同井注采井封窜后产量预测方法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27(1):24-28.
[23]高文君,付春苗,陈淑艳,等.累计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评价及改进[J].新疆石油地质,2016,37(2):186-191.
[24]郭越,唐海,吕栋梁,等.阶段水驱指数、存水率与含水率的合理关系式[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6,6(1):32-35.
[25]李恕军,柳良仁,熊维亮.安塞油田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研究及注水开发调整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5):62-65.
[26]杜守礼,李德生,欧泉旺,等.姬塬油田长8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及对井网加密方式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45(6):109-113.
Study on Effect of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of Chang2
in Yujiaping Area of Zichang Oilfield
FAN Wan-hong1 GUO Chun-fen1 WANG Yan-long1 QIANG Qian2 CHEN Bin-bin2 DAI Ya-wei2,
(1. Yanchang Oilfield Co. Ltd.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2.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an Shiyou University Shaanxi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of Chang2 in Yujiaping area of Zichang Oilfield was studied,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law of water cut ri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absorption profile the effective direction and the scope of influence about injected water the effect of development in overall area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olume of injected water was not enough swept area was small. The effective period of oil well was short,production increase rate was higher in the early the impact of reservoir property and fracture direction on the effect time and degree was larger the ratio of injection-production wells was smaller than actual demand so it was necessary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waterflooding.
Key words: Zichang Oilfield; Chang2 ;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Energy